人们倾向于在心智内部,建立外部世界的简化模型。

这样做有很多好处,特别体现在效率上:维持和运用这些模型的开销非常小,而绝大部分情况下遭遇的误差都可以忽略不计。

这就是所有古老教条和谏言的来源。

比如:万物归一。

想一想,所有的事物都可以用一来解释,这多简单。任何人都可以在接受这个模型的前提下,解释世界上所有的事物。但真的要去做一个神棍,真正的专业却不是这个,而是需要系统受训过的心理学,至少是人的各种心理反应、身体反应。

“万物归一”用一个词替换了另外一个词,且没有解决任何生活中的实际问题。于是又有人将其陆续展开,有了后来的阴阳、四象、八卦、六十四卦。稍微复杂了点,但依然是明显的简化模型。

有些简化模型在周期化现象上效果明显。比如:一年四季,二十四节气,人有生老病死,月有阴晴圆缺。人们至今沿用。近代科学家薛定谔曾把生命定义为“周期化的非晶体”,也许说明,人们看法之间的共通联系。

对于非周期化的现象,人们总结为条目。比如各种兵书:孙武兵法、吴起兵书、孙子兵法、六韬……到三十六计。这些总结建立在所谓”大数据“的基础上,也就是在广泛实践后,选出大概率能用上,效率最高的若干条。我听说,清朝开国将领们都以三国演义作为兵书,如果这是真的,可见条目化的知识带来的力量。

整个古代技术的大部分都建立在这两者之上,直到近代科学的兴起,从地基开始,重新建立起观察、总结、记录、分析、实验、归纳假说、重新试验、数字化验证等一个非常复杂的系统。

这个系统相比”万物归一“或者”阴阳互换“而言,远远超出任何一个普通人的理解范畴。

普通人理解一年四季,一年二十四节气还算直观,理解阴阳和四象也还好。说起八卦,绝大部分人已经背不出来,更不用提六十四卦(不说八卦的实际预测能力)。

科学系统和八卦之间的差距,可能像是地球和银河系之间的差距:银河系由数条旋臂组成,每一条里都可能包含1000亿颗以上的数量的恒星。而地球只是其中一颗恒星系里面的一颗行星。

然而,科学本身作为一种简化的模型(虽然已经极其复杂),和自然本身相比,大海里的一粒沙应该是远远不足以比较的。

在我们绝大部分普通人的生活里,虽然时时刻刻和科学生活在一起,但仿佛又距离它很遥远。这种感觉,就像是人类和魔法的关系:人们并不真正懂魔法,但却可以通过咒语来操纵魔法。

我们喝自来水。自来水的制造过程可以复杂到人类数千年以来的实践积累。但这不妨碍我们每天都喝自来水管里面流出来的水。

我们开汽车。绝大部分人都无法写清楚汽油转化为能量的某一过程或者完整过程。这也不妨碍我们开车。

我们用的手机、手机上的软件、使用的互联网……。编写程序,让这些软件运行的只是人类中极少的一部分人。

包括我们每天吃的菜:每一种菜都牵涉着复杂的供应链、工业生产、农业生产、人力管理、财务乃至金融等整个现代生态。还有我们学校(学生的来源、老师的来源)、我们的医院(药品、生产医生的过程)。

放眼看去,我们就生活在一个人类自己制造的丛林中,和以前的那种绿色丛林一样复杂,或者远要复杂。

原始采集部落的人用尽一生,去学习、观察、体会、实践绿色丛林中的生活,寻找效率最高的捕食路径,寻找到自己的生存之道、心灵之道。

原始人要学会跟踪猎物的脚印,学会鉴别安全的饮水,学会处理自己身心和自然的关系,学会识别不同的树叶、小草、动物和山林。

采集部落需要收集浆果和猎物,需要处理各种人际关系。

简而言之,原始采集和狩猎部落做的事情,我们现在做着几乎一样的事情。

看看你手边的随便什么吧——手机?耳机?手表还是路边的路牌?它们就像是原始丛林里的石刀、手链和树上的划痕。你眼神划过的每一个东西,都像是原始丛林里的一片片树叶,一根根树藤,还有各种奇奇怪怪的东西。如果你多想一些,你会看到有些树叶散发着莹莹绿光,有些散发着蓝光,有些在漂浮,有些在自我盘旋。一股股魔力从无穷远处渗透而来,而你身处其中。

和小说里的世界一样,魔法,都是可以学会的。实际上,看到这篇文字的每一个人,都是或多或少的魔法学徒,或者已经进阶为某个领域的中高阶法师。

最好玩的地方在于,如果你有兴趣,一路追溯,你可以不仅能学会新的魔法,还有机会成为一个真正的魔法大师,乃至大预言术的持有者。

真是令人振奋激动的世界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