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个普通人有多少时间,可以堂堂正正地,以独立个人的面貌活在这个世界之中?——答案是,差不多二十年,从他三十岁到五十岁的这段时间;在头二十年里,他差不多是模模糊糊,被这个社会卷携而走,在接下来的十年里,他又会面临着痛苦的迷茫、抉择和困惑,当然也经历着成长——或者用更严格的用语来形容,叫做“积累”。而从五十岁以后,很少人可以真正在那样的情况下为将人类社会推向新的未来,与其说他还活着,不如说他会如此活下去,活在他的过往里,直到他死去。

当然,这二十年其实是抱着最美好的愿望,以最大的预期来估算的,满打满算,而其中绝大部分,是被空置的,比如我们抛去睡眠,饮食,必要的娱乐、社交、放松,以及必然会犯下的错误和挽救错误所花的时间。

实际上的真相是,在所有人类中,只有很少一部分可以在这二十年里作为他自己而认真地活着(这已经很难得),而这小部分中只有微乎其微的人,有着微乎其微的机会可以作出影响这个世界的可见贡献——几乎99.999%的可能是作为一种“积累”而留存于这个世界,比如,一篇科学论文,一个孩子,一个貌似不起眼的丢垃圾的举动。

在《人类群星璀璨时》一书里,茨威格笔下的那些人物,无疑都已经是足够幸运的。不论是那个一夜之间的天才,挥洒出“马赛曲”的人,还是那个曾经第一个用自己的双眼目睹太平洋的西方人,在历史纸堆之下,留在这本小册子里的,也只是那么短短的一瞬而已。但这已经足够幸运,不管这之后他们的命运又该如何不幸,如何被命运弃绝,孤独落魄的度过晚年,或者一颗头颅落地,永远地闭上他曾经目睹过浩瀚太平洋的双眼。

但不论如何,就是这未来的二十年,从过去的三十年蜿蜒而来,看上去似乎有备而来,或者实则毫无准备,又在时空中延向未来。属于幼年、童年、少年和青年的时代都已依次落幕,接下来所发生的,是那每一个人,属于他本身的,独立为人的时代。

好好活着,活在这珍稀而又慷慨的时间中,迎向那下一个落幕吧。